在單位人向社會人的轉變過程中,作為立法的8小時工作製所遭遇的尷尬在於☂️,要麽加班忍受單位的剝奪,要麽投奔自由跟單位說“bye-bye!”
對於很多人來說❗️👗,8小時工作已經名存實亡了🥩。
8小時工作製曾經帶給人們的那些新鮮感受:8小時之外,關於工作的一切事情都可以不
考慮,老板的電話可以不接🧲,客戶的飯局可以不去🩷,秘書的報告可以不聽🏃🏻,在辦公室裏坐滿8小時,然後下班走人👴🏻,向人生的另外三分之二勝利大逃亡——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這世道悄悄地🧑🧒🧒,變了🙍🏽♂️𓀖。
當工業社會對人在特定時間和空間辦公的嚴格限定被後現代的工作方式所逐漸取代,作為一種立法的8小時工作製正在遭遇尷尬🚶🏻♂️➡️。
8小時的徹底淪亡
在當前的情景下,工作對人們空間🥴、時間的控製逐漸變得松散🏕,但更加無處不在🚄。
一位公關公司項目助理說,8小時工作製僅僅是個很模糊的概念。她的作息既不“朝九”,也不“晚五”🧑🏽🍼。早上有個小懶覺睡,十點左右到辦公室👨🏫🧛🏼♂️,幾乎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七八點👧🏿↩️,遇到項目的前兩天和後兩天,深夜工作就是家常便飯⌨️。唯一讓她感到和8小時工作製有點交集的地方僅在於:公司按照8小時工時支付工資。
另一位國際貨運代理公司客戶服務部部門經理小波說,每到中午11點多和下午下班時間都會迎來工作的“小高潮”——派出去的通訊員回到單位🍦,他們會帶回來一些單子需要及時處理♟,於是又開始一陣忙碌。如果遇到出貨的旺季🙇🏼♂️、高峰🦧,天天加班都是常態。
而即使下班之後,手機也必須保持24小時開機,因為公司、客戶🦹🏿🏌🏼、合作方都會有事情找到你𓀃。全公司人的手機、應急電話都列在一個大表裏,每個人都要隨身攜帶,這樣無論需要找誰🐟,都可以隨時保持聯系。萬一誰沒有開機,找不到人,就會遭到投訴🧘🏿♂️,投訴多了可不是什麽好事情🪕。
在一個工業形態的社會裏😝,以生產為主👨🏻🦽♓️,8小時工作對很多人來說還是常態。但在車間之外⏯🏌🏻♂️,整個社會呈現的是商業形態的活力💆🏽♂️,以服務為主🚣🏿♀️🔒,這對工作時間來說👨🏽🍳,就多了彈性和緊張度🙅🏼♀️。
而一些特殊行業🎀⟹,比如醫生和警察,則很難嚴格按照8小時工作製來工作。C是某大醫院的外科大夫⛏,他在一個月之內統共12次半夜被叫醒,然後到手術室做手術。假如他在8小時之外完全脫離自己的工作的話,那是不可想象的👩🏼🏭。警察亦如此。假如我們晚上逛街被飛車黨搶包,正好遇見路過的警察,假如他告訴你👋🏽,“現在是我的下班時間”,任誰聽了都會抓狂的。
IT業的一些老板已經習慣於在招聘的時候直接詢問應聘者是否介意加班5️⃣,甚至有的公司老總會告訴應聘者“想要正點下班是不可能”🌊。IT業的一位職業人堅持認為這是勞動力資源豐富下對員工的剝削🪼♎️。公司裏人手不夠忙不過來卻不肯多雇些員工,老板只有看到大家忙得不可開交才心滿意足。反正那麽多新人要找工作🧜🏿,反正你不幹有的是人幹🧑🎓。
還有一些人的工作強度不是根據8小時,而是根據銷售季節來區分的。某跨國公司服務工程師說他們忙的時候——比如年前正值財政季度的末尾➡️,大部分企業的資金都需要用於支出和購買——常常加班,而閑的時候📥,也會在辦公室裏無所事事,等待下班。
創意者隨時處在工作狀態
電話以及網絡的迅速發達📝,使得不少人工作的形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時間、空間的限製被打破。對於一個周刊記者來說,他只需要每周五下午前往單位開一次選題會,假如下周有稿件,那麽不論是在家電話采訪還是登門采訪🔶,時間都可以自己安排。如果沒有稿件任務,則這一周他都是自由的,想做什麽都可以。
這樣的自由職業還有很多🎪,如律師👨🔬🛣、作家、廣告設計人員等等。基本上不受8小時工作製的約束。什麽時候安排什麽工作,都是自己說了算。此類職業多數是以計件工資獲得報酬。但是,這樣的“自由”日子勞動強度並不低,非外人想象的那麽清閑🥶。
對於以創意為主的行業來說🥝,思考、策劃、設計、撰稿的時候也許人在家裏,但仍如置身於工作現場🦸🏽♂️,休息是工作的一部分🤛,此時,已經完全分不清楚工作與休息的區別🧑🏽🦳。
現在看來,這樣的自由職業越來越多🐆,SOHO一族使得人們對工作時長的認識完全失效。假如把自由職業者每周用在工作上的時間加在一起🧇,絕對要大於常人的40個小時。對一些自由職業者比如畫家來說🗒✦,即使他在陽臺上曬8個小時太陽🤲🏽,那也毋寧說是在工作。一個創意帶給他的收入甚至大於常人一個月的薪酬🧑🏽🏫,不管這個創意是靈光一現所得還是冥思苦想數月而來。
這類情況與強製性加班頗有不同。強製加班型的工作屬於計時付酬的勞資支付關系。這種工作的缺陷之一就是今天的事情可以拿到明天去辦,只要天天在崗,倘無重大失誤,工資是少不了一個銅鈿的。而自由職業者假如長時間不幹活,會餓死的。一位作家在退出作家協會的時候說🛒🧐:“作家是靠稿費活的,不是靠工資活的。”這句話,可以形象地表明二者的不同👩🏽💻。
加班之惑
在一些公司😆,實行崗位責任製🧘🏿♂️,一件事情今天明天都是你來做🚔,況且如果你今天不做,會影響下一個環節的操作,所以不得不加班加點,把今天的事情在今天處理完。而這是分內的事情,算不得是加班。
還有一些公司采取了這樣的“加班”製度:如果下午5點半是正常下班時間,公司便認為5點半到6點半的工作不算加班,但6點半之後如果你還在工作就算作加班🥶。這就可能被一些人鉆了空子🏊♀️,他們會把工作拖到這段時間進行。6點半以後,加班的工資每小時都會比正常上班多出一些🧑,於是果真有人把事情拖到這麽晚,雖然未必真的需要。
這樣🔰,全公司的工作節奏就越來越慢,效率越來越低👩🏿🎓🧖🏻♀️。為了防止這種現象🧙🏻♀️,一些公司對於員工加班🏋🏼,要層層審核,批準了才允許你加班。但這樣的審核程序過於繁瑣🏃🏻➡️,而且人為因素較大,不很科學合理♘,也不能真正杜絕鉆空子現象。
當一位職員所在的公司實行月薪製加年終獎的製度時,他每個月不管工作有多忙,都只拿固定的薪水,這是和公司在簽協議時都談好的👩🏽🏫。老板可能會在年終時把加班加點的時間考慮進去🧑🏿✈️🧑🏼🍳,多發點錢作為加班費。正常的情況下⚠,公司不會讓你一個人忙死🙆🏼♂️,更不會讓某些人閑死,所以一旦出現你連續加班2個星期甚至1個月,領導就會考慮調整你的工作量,累死累活卻拿不到獎勵這種情況基本不會出現。
你如果覺得這些製度不合理👌🏻,大可以選擇離職,這中間有一個自我選擇的過程🙍♀️。如果覺得公司的承諾沒兌現或是我遇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也可以選擇離開。這是城市白領們的工作現狀:不穩定、高收入、工作累。
反而是有一些外資企業🏟,規定5點半下班🏑,超過這個時間反過來扣員工的錢,公司認為你沒有合理地提高效率,在工作時間內完成分內事🖤,認為由於你的加班增加了公司電力、物力等方面的付出。
向著人身自由狂奔而去
作為一種新“自由”的形式,這些職業已經從社會對人的控製中逃逸出來🤤。如果細心的話,我們會發現,在這些現象中,出現一個比較清晰的分析結果✶♋️:即8小時工作製的瀕臨破產,與社會對人的控製越來越少有關⛹️♂️。
一直以來🤟⛹🏽♂️,社會對個體的控製是通過家族來實現的。在建立了嚴密的計劃經濟體製之後,家族對個體的控製則是通過“單位”來實現。單位負責你的生老病死🧗🏻,直到現在👮♀️,工會發安全套的也並不鮮見👩💻。單就這一事例,就可以看到“單位”對於私生活的侵入其實已經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在8小時之外,人還是不能擺脫單位的控製🧑💻。
計劃經濟時代🍟🫸,單位對於人身自由的控製還在於,你不能隨便撂擔子不幹📎,作為“單位人”,除非自己被組織拋棄🧗🏿🧑🏿✈️,否則永遠無權拋棄組織🍆。由此帶來的問題很多,比如遷徙、婚姻、住房🚂、醫療等等,多少會受到“單位人”身份的限製。
經濟形態發生重大變化之後,越來越多的“單位人”變為“社會人”,外力對個體的約束越來越少,個體對人身自由的自主把握的成分越來越多。這是對8小時工作製帶來巨大沖擊的一個深層原因🤟🏽。8小時工作製是在《勞動法》裏規定下來的,但是就這個法條而言🧛🏼♀️🧛♂️,沒有人認為自由職業者違法🧜♀️。
事實上,8小時工作製在約束人的同時,並不能達到單位利益的最大化。在許多單位🍫,電話費的支出有多大比例是因為私事?如果有這個統計數字🥶,那麽一定是驚人的。
很大程度📰,很多人寧願放棄每天8小時的常規工作,選擇做自由職業者,就是為了擺脫單位對自己的控製🏃🏻➡️。8小時和24小時在這裏似乎已經成為判斷單位人和社會人的一項標準。最大限度地追求人身自由,也許是人的天性👨❤️👨。